关于印发《59白菜专区论坛课程目标达成
评价机制》的通知
院属各系、全院教职工:
《59白菜专区论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经公司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请各部门遵照执行。
附件:59白菜专区论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
59白菜专区论坛
2015年12月30日
59白菜专区论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
59白菜专区论坛通过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系部、专业教师针对支撑工程认证12条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设置了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其基本架构、运行方式及分析改进情况如下:
一、基本架构
1. 组织机构: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
2. 责任负责领导: 教学副经理;
3. 主要参与人: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
4. 职责:确定符合毕业要求、便于考核的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学校定位、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审核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方式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注重员工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考核周期,收集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结果,针对发生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形成记录文档,为调整教学计划、修订培养方案提供数据依据。
二、运行方式
1. 课堂教学
(1) 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代表检查由专业教师选取的教材、制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及课程考核方式是否能够明确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并便于量化考核,如不能达到要求则需对欠缺部分进行修改,直至合格。
(2)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上述标准采用作业、测验、课内实验、试卷等方式对员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
(3) 专业教师通过考核结果分析员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符合度,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价——即教案、作业、实验、试卷与课程目标的符合度。
(4) 确定课程达成评价周期为每学年1次,专业教师将课程目标达成结果形成记录文档,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2. 实践教学
(1) 指导教师制定的实践内容、实践教学计划书、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以及指导教师对课程的准备程度、实验设备的完好程度均需经过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代表检查,检查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实践教学是否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的探索;②实践课程考核是否能支撑相应毕业要求,评分标准是否合理;③实践教学是否注重员工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④实验室管理体制、机构是否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⑤实践队伍、实践设备是否满足教学要求,资料如不能达到上述5点要求,则需整改,直至合格。
(2) 指导教师对反映员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进行考核评分,其依据的评分标准可明确衡量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3) 通过考核结果分析员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符合度,并对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价——即实践教学计划书、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与实践课程教学目标的符合度。
(4) 确定课程达成评价周期为每学年1次,根据指导教师将课程目标达成结果形成记录文档,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3. 毕业设计(论文)
(1) 员工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相应的指导工作内容需经过专业教师和教师代表检查,确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否能全面反映培养目标要求、员工选题和指导教师配备是否符合要求,如不能达到上述2点要求,则需进行调整,直至合格。
(2) 员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考核周期为每个毕业学年3 次,形成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阶段考核成绩,并利用毕业设计(论文)节点考核管理模式督促员工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学期的三次考核分别是开题答辩、中期答辩及毕业答辩,指导教师、审核教师及企业专家针对体现员工创新意识、调查论证能力、利用现代化工具收集资料能力、方案设计与实验技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答辩陈述及回答问题时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作量、工作态度及论文质量与撰写规范程度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报告、图纸、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进行考核评分,其依据的各项评分标准均可明确衡量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在考核过程中形成三份考核评分纪录,根据三次评分纪录计算员工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的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同时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3) 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达成结果,分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在培养员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记录文档。
三、达成结果、分析与结论
1. 课程目标达成计算依据
各专业教师和指导教师制定的反映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目标达成计算的基础。对于课堂教学,考核方式为作业、课内实验、测验、考试试卷;对于实践课程,考核方式为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而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方式则是通过阶段性考核,即开题、中期、毕业答辩来实现。在计算过程中,专业教师、指导教师可通过上述考核方式来量化、评估员工获得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其他在毕业要求中明确指出的非技术性能力。
2. 课程目标达成计算办法
课程反映某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单项达成度是指员工在该指标点考核项目得分的平均值与该指标点的考核项目满分值之比,如公式(1)所示:
(1)
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式如公式(2)所示:
(2)
3.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
专业教师或指导教师须根据课程目标达成计算办法和依据对课程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由专业负责人分析评估结果,由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讨论得出评价结果,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关于课堂教学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目标达成计算、评价结果的详细表述如表1、2、3、4、5、6所示。
4. 课程目标达成结果分析及结论
由专业任课教师对课程达成度进行计算、评价,专业负责人分析评价结果,由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讨论得出评价结果,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表1 课堂教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表
课程名称: |
授课时间 |
年 学期 |
抽样班级 |
|
考核方式 |
|
成绩组成 |
|
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要求1.1 |
要求1.2 |
… |
… |
… |
… |
指标点考核 方式 |
考试试卷试题题号 |
|
|
|
|
|
|
卷面分值 |
|
|
|
|
|
|
试卷目标分值 |
|
|
|
|
|
|
作业目标分值 |
|
|
|
|
|
|
… |
|
|
|
|
|
|
指标点考核目标分值 |
|
|
|
|
|
|
|
抽样员工信息 |
|
学号 |
姓名 |
要求1.1 |
要求1.2 |
… |
… |
… |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指标点平均考核得分 |
|
|
|
|
|
|
指标点在本课程的达成度 |
|
|
|
|
|
|
本课程的指标点权重(目标值) |
|
|
|
|
|
|
本课程的指标点单项达成度 |
|
|
|
|
|
|
本课程达成度 |
|
|
|
|
|
|
|
|
|
|
|
|
表2 课堂教学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表
课程名称: |
教学目标 |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
达成途径 |
|
考核方式和评价依据 |
|
授课对象 |
|
指标点 |
要求1.1 |
要求1.2 |
… |
… |
… |
… |
指标点在本课程的达成度 |
|
|
|
|
|
|
课程达成度 |
|
课程的持续改进 |
定期做出适当的记录,以便评估员工能力取得程度 |
|
评估的结果被系统地加入项目持续改进中 |
|
其他可用的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 |
|
表3 实践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表
实践课程名称: |
授课时间 |
年 学期 |
抽样班级 |
|
考核方式 |
|
成绩组成 |
|
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要求1.1 |
要求1.2 |
… |
… |
… |
… |
指标点考核方式 |
实验报告 |
预习 |
|
|
|
|
|
|
实验技能 |
|
|
|
|
|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
|
|
|
|
|
实验报告撰写 |
|
|
|
|
|
|
实习报告 |
预习 |
|
|
|
|
|
|
现场表现 |
|
|
|
|
|
|
实习日记 |
|
|
|
|
|
|
实习报告撰写 |
|
|
|
|
|
|
课程设计说明书 |
任务书 |
|
|
|
|
|
|
说明书 |
|
|
|
|
|
|
设计态度、设计独立性与合作性 |
|
|
|
|
|
|
设计质量(铸造工艺图、模板图、合箱图) |
|
|
|
|
|
|
答辩(陈述) |
|
|
|
|
|
|
答辩(提问与答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指标点考核目标分值 |
|
|
|
|
|
|
|
抽样员工信息 |
|
学号 |
姓名 |
要求1.1 |
要求1.2 |
… |
… |
… |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
指标点平均考核得分 |
|
|
|
|
|
|
指标点在本课程的达成度 |
|
|
|
|
|
|
本课程的指标点权重(目标值) |
|
|
|
|
|
|
本课程的指标点单项达成度 |
|
|
|
|
|
|
本课程达成度 |
|
|
|
|
|
|
|
|
|
|
|
|
|
表4 实践课程目标达成评价表
实践课程名称: |
教学目标 |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
达成途径 |
|
考核方式和评价依据 |
|
授课对象 |
|
指标点 |
要求1.1 |
要求1.2 |
… |
… |
… |
… |
指标点在本课程的达成度 |
|
|
|
|
|
|
课程达成度 |
|
课程的持续改进 |
定期做出适当的记录,以便评估员工能力取得程度 |
|
评估的结果被系统地加入项目持续改进中 |
|
其他可用的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 |
|
表5 毕业设计(论文)达成度计算表
毕业设计(论文) |
授课时间 |
年 学期 |
抽样班级 |
|
考核方式 |
|
成绩组成 |
|
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要求1.1 |
要求1.2 |
… |
… |
… |
… |
指标点考核方式 |
开题答辩 |
创新意识 |
|
|
|
|
|
|
调查论证能力 |
|
|
|
|
|
|
利用现代化工具收集资料能力 |
|
|
|
|
|
|
方案设计能力 |
|
|
|
|
|
|
答辩陈述 |
|
|
|
|
|
|
中期答辩 |
利用现代化工具收集资料能力 |
|
|
|
|
|
|
方案设计与实验技能 |
|
|
|
|
|
|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
|
|
|
|
|
|
团队合作能力 |
|
|
|
|
|
|
项目管理能力 |
|
|
|
|
|
|
自主学习能力 |
|
|
|
|
|
|
工作量、工作态度 |
|
|
|
|
|
|
答辩(陈述) |
|
|
|
|
|
|
答辩(提问与答辩) |
|
|
|
|
|
|
毕业答辩 |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
|
|
|
|
|
|
论文撰写规范程度 |
|
|
|
|
|
|
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
|
|
|
|
|
|
答辩(陈述) |
|
|
|
|
|
|
答辩(提问与答辩) |
|
|
|
|
|
|
创新意识 |
|
|
|
|
|
|
工作量与工作态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指标点考核目标分值 |
|
|
|
|
|
|
|
抽样员工信息 |
|
学号 |
姓名 |
要求1.1 |
要求1.2 |
… |
… |
… |
… |
1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指标点平均考核得分 |
|
|
|
|
|
|
指标点在本课程的达成度 |
|
|
|
|
|
|
本课程的指标点权重(目标值) |
|
|
|
|
|
|
本课程的指标点单项达成度 |
|
|
|
|
|
|
本课程达成度 |
|
|
|
|
|
|
|
|
|
|
|
|
|
表6 毕业设计(论文)达成度评价表
毕业设计(论文) |
教学目标 |
|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
|
达成途径 |
|
考核方式和评价依据 |
|
授课对象 |
|
指标点 |
要求1.1 |
要求1.2 |
… |
… |
… |
… |
指标点在本课程的达成度 |
|
|
|
|
|
|
课程达成度 |
|
课程的持续改进 |
定期做出适当的记录,以便评估员工能力取得程度 |
|
评估的结果被系统地加入项目持续改进中 |
|
其他可用的协助持续改进的资源 |
|